1962年10月15日至28日,美苏较量达到了白热化地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当时,苏联在古巴建立了导弹基地,把核弹运到古巴,开始组装这些核弹,目标对准美国。
要知道古巴离美国最近的佛罗里达州只有145公里,导弹起飞后分分钟可以打到美国,苏联此举严重威胁到美国本土的安全。
美国太注重本土安全了,要知道,一战二战这些世界大战都没有影响到美国本土,这也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一点,美国人一直信奉“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如今刀架在脖子上了,岂能容忍!
面对苏联挑衅,肯尼迪也毫不示弱,美国封锁了古巴海域,几百架满载核弹的战略轰炸机严阵以待,美国航母群全部出动,拿出一副抹去古巴的架势。
展开剩余85%当然,美国人主要目的还是通过封锁迫使古巴人和背后的苏联人认怂服软,美苏同为核大国,核战打起来谁也没有好果子吃,这也是双方乃至地球人的共识。
但万一苏联人不服软呢?
事实上苏联起初也是这样做的,双方立场僵持住了,美苏核战至少在看起来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危机持续了13天,最终是苏联主动认怂,赫鲁晓夫写信给肯尼迪,向美国表示我愿意和解,并且主动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核弹。
那么,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为什么先"认怂"呢?
首先,美国在外交上非常主动,苏联非常被动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导弹危机爆发前不久,跟肯尼迪会面的时候,一再表示苏联不会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
苏联驻美国大使也在导弹危机爆发一周前跟美国国务卿的会谈中曾经重申了这一保证。
美国人从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苏联正在将运过去的导弹部件进行组装,然后在联合国大会上指控苏联的时候,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矢口否认。
最后美国代表拿出铁证的时候,苏联才无法抵赖,在全世界面前丢了脸。
美国在导弹危机爆发后,积极对美洲国家进行攻关。
当时美洲国家并非是铁板一块,意识形态让他们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立场。
美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投票时间一再延长。
在最后时刻,出席美洲国家会议的美洲国家代表全票赞成,通过一个抗议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无条件撤走的决议,并且在联合国大会上宣读。
美洲人“众志成城”促成的一系列外交行动让苏联非常被动,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步。
二、美国破釜沉舟、苏联没有把事搞大的准备赫鲁晓夫当时并没有玩大的心理准备。
苏联人认为,美国人太胆小,肯尼迪是个软弱的总统,不会跟苏联来硬的,只会对苏联部署古巴的核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美国外交部就是一个复读机,除了"抗议",还是"抗议",最多是"强烈抗议"。
苏联国家档案馆在1972年公布了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跟赫鲁晓夫交换过9封信件,肯尼迪给赫鲁晓夫5封,赫鲁晓夫回信4封。
从信中的内容来看,“一贯软弱”的肯尼迪的姿态非常强硬,都是最后通牒的口吻;而“一贯强硬”的赫鲁晓夫的措辞却先硬后软,态度飘忽不定。
12月22日,美国宣布对古巴附近海域进行全面封锁。
10月24日,执行任务的舰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驶入封锁地带。
10月24日,苏联12艘驶向古巴的船只在抵达封锁线之后忽然匆忙掉头,首先在事实上认怂。
美国所有轰炸机装满核弹在空中24小时在空中盘旋,这些轰炸机上搭载的核弹当量是300亿吨,相当于150万枚广岛原子弹。
美军的海基和陆基导弹发射系统全部进入战斗状态,目标全部对准了苏联城市。
包括位于欧洲德国和意大利的核导弹也严阵以待。
一旦这些核弹成功施射并爆炸,不到两个小时,将会有近两亿苏联人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打了三场世界大战。
当时肯尼迪已经对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表示美国"绝不退缩",誓死捍卫"美国的民主价值和生活方式。"
美国各大城市已经进行了空袭演习,美国五角大楼已经制定了对苏联的空袭计划。
苏联情报部门获得消息,美国对苏联进攻的时间定在10月30日。
苏联大使给赫鲁晓夫打电话说,这是最后一次和平的机会。
(实际上,美国这么强硬,是因为坚信苏联不敢开战,当时美国在本土作战,而且军事实力也更加强大,天时地利人和,面对苏联完全不虚。而苏联如果真的开战的话,不一定打得过,而且还得背负主动挑起核战争的臭名声)
三、苏联跟美国核力量对比处于绝对的劣势在导弹危机时,美苏在战略武器方面的比例是17:1,美国大约领先苏联10年。
美国核武库的新成员和美国制定的打击军事力量战略给苏联的核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威慑。
此外,美国具有新式的情报收集技术,也确定了苏联核基地的准确位置,使苏联更进一步处于被动地位。
洲际导弹技术还不成熟,苏联的远程轰炸机数量少,缺乏将核导弹投放到美国本土的能力。
就这样,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认怂”和平解决了。
苏联人提出的美国不首先入侵古巴的条件,美国人答应了,让美国撤除在土耳其的导弹(这也是苏联人挑起古巴导弹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人也答应了,美国人给苏联提供了一个台阶,苏联达到了目的,也借坡下驴,最终也不算作是完全输掉了这场较量。
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希望现在的世人还能记住,当时人类距离核战争攻击带来的毁灭结果,曾经如此之近。
发布于:北京市睿迎网-睿迎网官网-配资网官网最新信息-a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